流感|徐熙媛大S流感離世病徵成關注 中醫建議4款藥方對治流感
撰文: 許朗朗
發布時間: 2025/02/17 14:15
近日,台灣藝人大S因流感引發併發症去世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。這一事件不僅令人感到震驚,更使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流感這一常見病徵。
流感作為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,現代醫學防治主要依賴疫苗接種和抗病毒藥物。中醫防流感有何優勢?哪些方法可預防和治療流感?唐文義博士將在此分享中醫如何應對流感,探討其預防措施。
流行性感冒是感染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,臨床徵狀多為:發熱、寒戰,頭痛、周身痠痛、疲乏無力,部分可出現肺炎等併發症。具有起病急,傳染性強、發病率高等特點,多以飛沫傳播,以冬春季節高發,老年人,年幼兒童、孕婦等普遍易感,病情一般普通感冒為重,嚴重可損害神經系統、心臟病及敗血症等危及性命。
中醫古籍並無流感一詞,根據其特點將流感歸屬於時行感冒、傷寒、溫病、瘟疫等。古代醫書《諸病源候論》曰:「時行病者,是春時應溫而反寒,冬時應寒而反溫,非其時而有其氣,此則時行之氣也」;《瘟疫論》曰:“夫瘟疫之為病,非風非寒非暑非濕,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。」;葉天士在《溫熱論》曰:「溫邪上受,首犯肺衛」,即溫熱邪氣從口鼻而入,侵犯人體的呼吸系統,故流感多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為發病徵狀。
中醫認為: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;邪之所湊、其氣必虛」,說明外邪是流感發病條件,但發病與否主要在於正氣強弱。綜合以上,唐博士將流感的發病原因概括為內、外因兩個方面,外因為時邪侵入人體,邪從熱化;內因為正氣不足,衛外不固。
中醫預防流感的治療優勢
唐博士認為:流感與中醫溫病相對應。南方地區主要呈現風寒化熱、加熱、加濕的徵狀,臨床表現為高熱、咽痛、口乾、口苦,部分伴有胃腸道癥狀。
在日常生活中,提出以下建議,具體在資深中醫師指導下進行,以確保安全和有效:
1. 易出汗、感冒及怕風怕冷者:可用黨參3錢、紫蘇葉3錢、生薑1片、桂枝1錢煮水飲用,幫助疏風補氣。
2. 疲倦乏力、食慾不振者:可選擇黨參3錢、黃芪3錢、陳皮1錢、山藥3錢等煮水飲用,以健脾補氣。
3. 口乾咽燥、易疲勞者:可用西洋參3錢、玉竹3錢、陳皮1錢泡水,既可以滋陰又能補肺健脾。
4. 易上火、伴有咽痛、黃痰者:可用金銀花3錢、牛蒡子3錢、板藍根3錢、桔梗3錢等煮水,以清熱解毒。
穴位按摩:每日拇指按壓風池穴(後頸發際綫凹陷處)2分鐘,緩解頭痛、驅風散寒;按壓合谷穴(虎口肌肉最高點)3次,提升免疫力,尤其適合易感冒兒童;按壓足三里(膝蓋下3吋)5分鐘,健脾胃、補氣血;艾灸或熱敷肺俞穴、神闕、氣海、關元、大椎等穴位,祛濕溫陽,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。